【丹青典范·陳一源】環(huán)球藝壇泰斗級人物
陳一源,藝術界泰斗級人物,堪稱丹青典范。一生癡迷丹青,于筆墨間尋覓天地至美。作品風格多元,每一幅作品都傾注著對藝術的執(zhí)著與熱愛。他不僅在技法上爐火純青,更以獨特的藝術視角,賦予作品深刻內涵。
今天,我們聚焦陳一源的藝術世界,一同領略他筆下的萬千氣象,感受他以丹青繪就的傳奇人生。
陳一源,紅墻藝術家,2024年“五一”全國勞模,四川成都彭州市人,中西文化研究獨立學者。
先生儒釋道兼修,國家高級書法師,社會活動家,平生愛詩詞,略通丹青,偏好書法,亦用力于中醫(yī)與長壽養(yǎng)生。
主要社會職務:
央廣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委員會
副主席
聯(lián)合國中醫(yī)專業(yè)委員會秘書長
中國鄉(xiāng)村振興詩書畫院院長
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(xié)會會員
世界華商聯(lián)合會榮譽主席
孫中山博愛基金會高級顧問
亞洲國際青年電影節(jié) 評審團主席
中國周易專家委員會名譽會長
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 副院長
中非共和國駐華大使館 特邀名譽顧問
加納共和國駐華使館 特邀文化顧問
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代言人
世界文化推廣大使
國家美術師潤格評審委員會藝術顧問
近年,有詩詞、雜文和書法作品集問世。他在研究了中國近代三大顯學后,在學界首倡《彭學》應該成為中國的第四大顯學。
先生側重人文、宗教、書畫藝術和中醫(yī)養(yǎng)生版塊,尤以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樂事。多年以來,先生喜歡的一句話是:
"上下五千年,縱橫十萬里,經綸三大教,出入百家言。"有人選擇了當下的茍且,有人選擇了詩和遠方,他選擇了"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"。
陳一源先生認為中國人應該有自己堅定的文化自信: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國粹,中國書法不僅僅是藝術,它還有遠遠高于藝術的東西。西方所謂"藝術"只是一個近100多年來才在中國叫響的舶來詞匯,在沒有"藝術"之前,中國的書法就已經存在2000多年了。書法可以涵蓋藝術,而藝術絕不可能涵蓋我們中國的書法。也許中國書法是西方人永遠望塵莫及的一座文化高峰。
一個有品位的書法家,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做好文化積淀和自己心性的修煉。有了這個基本功,才有可能出現(xiàn)"下筆如有神"筆尖下的精妙表達。西方藝術,它怎么折騰也只是在三維空間里面的一種技術活。
縱觀世界藝術史,我看到許多作品都只是停留在"術"的層面玩技巧,而沒有上升到"道"的層面,中國好的書法作品都是靈魂的結晶,是在"道"層面上的高維呈現(xiàn),二者不可同日而語。
學習中國書法,沒有更高維次的思維和認知,是不可能寫好有品位的書法作品的。有經云:"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","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"。不明白這些道理,談所謂書法都是隔靴搔癢。因此,主動捍衛(wèi)中國書法神圣而圣潔的地位,應該是衡量一個中國書法人有沒有對自己祖
國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具體尺度。中國書法不僅有法,有形,更重要的是還得有神和韻。
學習書法的過程除了練習技法之外,也是一個人格提升和靈魂修煉的過程。學書,功夫在書法之外。中國書法的底層邏輯不僅是技法,個人才華與天賦,更是堅實的中國文化底氣和書法人的格局與情懷。
中國書法是我們祖先留給人類的一塊璀璨的文化瑰寶,我們中華文化必將引領世界,中國書法這種獨具魅力的文化形式也必將越來越受到世人的喜愛,它也必將會永遠在人類的文化史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。